吉吉于

free

重读中国近代史

章节:中国的抵抗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发现,日本的传统其实维护得很好,西方看东方很多方面是看日本。日本的历史和古代文化都不如我们悠久,但是为什么它在西方受到的评价那么高?就是因为它走出来了,它成功了。你现在成功了,人家才会重视你的过去。

章节:中西近代史的不同开端

第一段是鸦片战争,以及洪秀全初创拜上帝教;第二段是亚罗战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三段是中法战争;第四段是中日甲午战争;第五段是义和团运动;第六段是日俄战争和中国的新政改革。

章节:英国对中国政策的成本核算

英国人明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完全摧毁其国家机器,进而建立起一个新殖民政府的代价太高,不是它的利益所在。英国人也承认自己就是商人政府,跟中国交战只是先迫使中国开放市场。这就是我们第一讲中说的,英国把中国拖入其世界体系的第一步。英国之所以迫使中国割让香港,就是出于此种目的,当年派马嘎尔尼使团来华,也是想谋求一块地方作为其商业据点。

章节:中英的战争技术和战略对比

所以说,现在回望当年的鸦片战争,中英两国军队在物质上的差距并不算大,关键是战术境界差了档次。我们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组织已经落后了欧洲许多年,中国军队早就用上火器了,明朝就建立起了专执火器的神机营,但从来没有想过在军事组织上进行革新,将冷兵器时代的肉搏战法转变为现代利于使用火器的新式战法。清朝统治者和军队将领或许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因为在此以前他们没有遇到过像英国这样的对手。而一旦遭遇这样的强敌之后,他们就会觉得非常不适应。

我们历史书上所说的英雄,从关天培、定海三总兵到陈化成,这些英雄们的战绩都非常差,他们最伟大的地方就是死得比较壮烈。其实海龄是打得最好的,但我们却没把他当成英雄。总之,中英之间软件建设的巨大差距,导致这场战争一直呈现一边倒的态势,英军最终打到南京,中国被迫与其签订城下之盟。

章节:开放教禁带来了西方的输入

中英《南京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教禁,但是里面有一项关键条款。英国人是个很有意思的民族,鸦片战争是它打的,但在打完仗以后,它觉得其他列强也可能跟中国打仗,所以在《南京条约》的附件中有一项“利益均沾”条款,其中规定,大清帝国以后跟其他西方国家所签订的条约,其效力应对所有的西方世界有用。别国打了仗,占了便宜,它也跟着沾光。之后法国、美国就跟着来了。

中国最根本的变化是要靠信息的输入,而不是枪炮,枪炮只是一个引子,要想真正让这个古老的帝国发生变化,其实还主要得靠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时的信息输入者之一就是新教。所以说,关于新教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在以前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可能长期被低估了。

章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战争就是商业行为的延伸,先是雇人打仗,抓俘虏,然后就去要赎金;打赢了就占据某个地方,然后抢东西,这也可以看成是某种赔偿。可见,当时的战争就是一种商业行为,对英法军队来讲,干这种事也不稀罕。虽然说在他们国内已经有些文明人,比如像雨果这类作家,觉得做这种事很丢人,但是就当时国家整体而言,他们的道德水平就这样。国际政治的道德水平其实是逐步提高的,那个时候还是丛林时代,丛林时代的道德规则就是弱肉强食,所以只要找个借口就能公开地抢。

所以同治时期,进驻北京的外国公使第一次觐见皇帝后,清廷让他们从边门走,而不是让他们从朝臣常走的正门,即东华门走。中国人很高兴,我们终于赢得了一次外交胜利,羞辱了他们啊。其实外国人并没什么感觉,我见了你的皇帝就行了啊,而且故宫那么多门,他也搞不清楚哪个是正门哪个是偏门。在东西方的交往中,不少人常常因为这种礼仪上的占便宜而沾沾自喜。也就是说,这种意淫的观念,这种跟面子相关的所谓的礼仪,在一些人的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实际上,当你发现占了很多小便宜时,可能你已经吃亏了。

章节:关于太平天国起义原因的商榷

一般我们说,太平天国起义的原因在于当时人口激增、土地紧张。

章节:清末统治的主要问题

清朝的矛盾或者问题也很多,第一就是统治机器锈蚀。当然,这是中国古代专制王朝的通病,每个王朝都是如此,当新的王朝发展到一定时期,制度就会开始懈怠,进而失效。该遵守的规则没有落实,该处理的政务没有人干。逐渐的,潜规则开始当家,再然后,潜规则也不管用了,它又被无规则取代。

章节:太平军起义

大家别小看了禁欲这一条规则,在革命时期,它的确有强大的威力,能使人产生强大的战斗力。不禁欲,人就容易有私心,不太想玩儿命。整天惦记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人还有心思去玩儿命吗?要想打仗就得没啥牵挂、没啥念头,这样死也没什么好顾虑的了。所以一开始的时候,太平军作战的确非常勇猛、很厉害。

章节:太平军的问题

士大夫也可以三妻四妾,但是他们可以依据礼法来约束闺门,保持家庭的团结和睦,而洪秀全找了这么多的老婆之后,就乱了,他根本招架不了。而他又是个无能的人,组织能力很一般,于是这一百来个老婆就乱了套,根本不服洪秀全的管制。他经常需要靠杨秀清来管理自己的妻妾,洪秀全常常让杨秀清亲自来天王府搞降神附体,装神弄鬼,说我是上帝啊,现在下到人间来教训众娘子们,大家都要听从洪秀全的话。洪秀全连自己的老婆都管不了,还得让别人来装神弄鬼帮忙制服,实在是可怜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许多士大夫作过比较,如果太平天国起义成功了,士大夫的命运可能要比在清朝的统治下更悲惨。这就是太平天国失去士大夫支持的原因。而我们从历史上看,如果农民起义失去了士大夫的支持,那根本就成不了事,闹得再大也没用。

章节:战争的天平开始倾斜

那么太平天国作为农民起义,已经具备了很多有利条件,为什么没有得到士大夫响应呢?这是因为他们的宗教虽然是基督教跟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但结合的那部分是他们领袖的朴素的农民情结,他们对于中国文化中上层文化的儒家文化采取了一种排斥的态度——其实他们对儒教也没什么实质性的反感,就是打碎了孔子的权威,把孔子变成了一个小丑似的形象。

雇佣军在西方一直都是一种行业、一种买卖,到今天还挺兴盛,收益颇丰,像什么黑水公司就是雇佣军。这帮人就是职业的军人,他们没什么正义、民族、国家的概念,就把这当成生意,给多少钱干多少活。对他们来说,哪有生意去哪,中国有生意就到中国来了。

章节:湘淮两军——汉族士大夫的崛起

曾国藩靠什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儒学道义感。他是个理学家,他刻意强调的是这种儒学道义,并以身作则,所以整个湘军的道德感特别强。但淮军稍有不同,淮军是李鸿章建起来的,李鸿章很灵活,有些痞气。他的部下,都是他在安徽做团练时的兄弟,什么人都有。他的军队不怎么讲道义,但讲义气。

章节:“同光中兴”

租界的发迹实际上没有用过西方那些国家一分钱,租界全是用当地华人的钱建的。但是有一点肯定的是,尽管是租界,是国中之国,却是用西方的方式来建,用西方的方式来管理的。这一套现代城市发展与工商业的结合在租界里面体现得最好,并提供了一个中国现代化的样板,或者说是中国城市化的样板。

最早的时候,宁波人开工厂招的是浙江人,苏州人招苏州人,常熟人招常熟人,他们都找自家人。所以在工人阶级内部从一开始就产生了地域性。苏北人在上海地位不高,就是因为苏北人没有开工厂的,没有富人。他们只能做服务业,比如码头扛包、拉洋车等,工资很低,地位也低,被人们看不起。很早以前,上海人就看不起苏北人,说苏北人是江北佬,不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曾国藩这个人很不容易,但如果要作为一个大臣讲,他的眼光还不够。他总是强调自主性,这一点他没有李鸿章看得远。就像他当年找徐寿去集结能匠拿锤子凿轮船一样,能不能凿出来?当然能,但是它精度不够,能开但开得很慢。这样的国产化没有多少意义。徐寿的儿子徐建寅就比较明白了,要机械加工,有精度标准。曾国藩强调自主性,实际上不学透是没有自主性的。后来李鸿章就明白这个道理,这个玩意没法让能工巧匠来凿,但只要学来那一套西方的标准,就是不巧的匠也能干。

所以从中国进入世界的步调而言,太平天国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但是,就像很多次农民起义一样,太平天国这场农民起义对中国也造成了很严重的破坏,造成了人口的锐减和财富的损失,整个长江流域前前后后据说损失了一亿多人口。

章节:第六讲 从自强到变法

以前我们常常将甲午战争的失败视作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甲午之败的确有洋务运动的问题,不过这并不说明洋务运动本身就是失败的,只是我们学西方学得不太好,不算精。而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在于它只变器、不变制,是一种低层次的改革,或者说仅仅是局限于经济方面的改革。即便是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

章节:洋务运动的起因

洋务运动的确是地方势力,即湘淮军崛起以后的产物。

章节:洋务运动的开展

但中国人上战场仍然喜欢乱放枪,噼里啪啦地就开始放,大家都拼命地放,看没看到敌人无所谓,反正就是密集地放,弹如雨飞啊。义和团的时候,清军和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一名英国记者就曾写道,天天看见头上的子弹飞,反正也打不到人。中国人打枪不瞄准真是太普遍的现象了,所以后来张勋复辟和段祺瑞的讨逆军交火时,英国《泰晤士报》的驻中国记者,曾担任过袁世凯政治顾问的莫理循在一旁观战,他说两边打了几百万发子弹,但一个人也没打着。

日本人甲午战争之所以能够节节胜利,与这也有很大关系,日本人发现了中国军队的这个毛病,就先让中国军队放枪,放一会儿子弹就没了,然后他们一冲锋这边就垮了。

而且当时中国的学校教育也很普及,所以农村的成年男子多少都曾读过一点书。一个家庭,不论家长职业是什么,一般都会送孩子去读几年书,所以中国当时的识字率很高。这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在成为工人后,显然要比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在学习新技术时更有优势。中国搞现代化,其本身条件要比很多国家好,甚至比刚开始搞现代化的欧洲国家要好。

章节: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全面引进英国体制,把英国的海军章程全文翻译过来,把无关紧要的地方改改,就成了中国的海军章程——《北洋水师章程》。而且他们也把英国的军阶制度引进中国,只是把具体的称呼都改了;同时还把英国的军官请来,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训练中国的水兵;让从福州船政局毕业,又从海外留洋回来的学生当管带或舰长,指挥军舰。所以说,北洋水师对传统的军事制度变革得比较彻底,但它也有自己的问题。

邓世昌是一个民族英雄,但是他的致远号兵舰,各个密封舱的密封圈都老化了,结果中一颗鱼雷就沉了,作为舰长难说他没责任。这些留学生,战败之后,一个个都自杀了。他们这些人都是国家花大钱培养出来的中国第一代海军人才,结果一打败仗基本上都自杀了。邓世昌本来可以不死的,但他偏偏自杀了,刘步蟾也自杀了,林永升也自杀了,方伯谦是被杀的。他们那一茬人里好像只剩下一个萨镇冰,萨镇冰又是其中学习最不好的一个,最后国家海军重建,他反而成了海军大臣。

章节:洋务运动未必是场失败运动

总体上讲,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什么是西方工业。洋务运动后期,炼钢工业、通信事业、铁路事业也都发展起来了,虽然进行得比较慢。

不管如何评述,洋务运动毕竟是中国第一次自主的变法,毛病很多,但不能因此说它不行,甚至说是失败。为什么很多人说洋务运动是失败的呢?是因为中国旁边有个邻居日本,日本人向西方学习的成绩比我们好。

章节:洋务运动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了,但他们的个人生活还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乃至改变,士大夫仍然活在中世纪,在儒家建构起的天下秩序里思考现实。这与当时变法所涉及的方面十分有限存在关联。再一个就是,科举制度还没有变,人们学的东西、用的东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东西跟新事物关系不大,所以普通人没有强烈的需求去学习新学,也没有意愿要投入这场变革中去。

由于法国的入侵,中国一直以来关系最为牢固的藩属国——越南已经丢了,此时问题的聚焦点在朝鲜,究竟中国或者说清王朝该如何对待朝鲜已成为国际性的事务了。关键在于是否让朝鲜独立,当时国际上对中国施加压力,这种压力尤其来自美国,美国希望中国让朝鲜独立,朝鲜本国也有这样的呼声。但当时的清政府采取了正好相反的措施,不仅不让朝鲜独立,而且还加强了对它的控制,直接派人派军队进去了。

而甲午战争的起源恰恰就在朝鲜,因为日本人的势力也插入朝鲜了。现在我们很难理解当时清政府的行为,既然你要派兵驻扎朝鲜,那干脆就不让日本的势力也进入朝鲜啊,毕竟这是中国的附属国,但是清政府又允许日本势力的介入。中日双方都在朝鲜派有驻代表和驻军,这让朝鲜处于何种地位呢?朝鲜当时分成两派,一派亲日,一派亲中。这和当时的琉球很相似。琉球一边臣服于日本,一边臣服于中国,清政府当时应该要么把它收回来,要么让它独立,这样,至少它还有可能会成为日本的敌人,对中国而言这是有利的。

其实日本在现代化过程中并没有优越的资源或条件,但它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很踏实的。比如日本的经济改革就比我们的彻底,日本政府扶持起一批大企业后就开始逐步放权,直接把企业卖给私人财团,实现彻底的民营化。今天日本的大公司,比如三井、三菱、住友,全都是那个时候成长起来的。

日本的军事改革也很扎实,无论陆军也好,海军也好,从制度到战略战术都潜心地学习西方,都是彻底地学。所以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士兵的单兵素养和单兵作战能力一直很强。

日本能打败中国,1904年又能打败俄国,就是靠这个东西,以及它自己的武士道精神。日本士兵整体上都很勇敢,但是关键仍在于他们基本的战术素养真的非常好。

章节:甲午战争

日本一是要中国割让辽东,一是要割让台湾。你们想想,日本吃掉中国这两块领土的态势是什么呢?就像是一条毒蛇张开了嘴,中国的这两块地方变成日本的上下颌,而日本本土则是蛇身。

章节:戊戌变法

但是康有为本人气魄很大,自认是当代的孔子,中国的马丁·路德,所以后来他出的书都是以“康子”题名的,口气很大,声势也很大。

章节:民众对于变法的态度

对于变法来说,启蒙可能是一个方面,而文化的改造一直会是个难题。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近代中国的历史选择和变法取向。

章节:天主教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冲突

祖先崇拜大于神灵崇拜是我们民族的一个特色。我们似乎也不认为祖先就是偶像,宗祠里都是一些牌位,但我们其实很难将祭祖和搞偶像崇拜划清界限。首先,在宗祠里,一些先辈的大人物可能都是有画像的。其次,有些姓的祖先本来就有神灵色彩,比如关姓,关云长就是神,姓刘的刘备也是神,张飞、岳飞等到后来都成了神。虽然一般认为,我们的祭祖不是搞偶像崇拜,但在天主教这种排他性很强的宗教面前,祭祖就是搞偶像崇拜。

做告解是不分男女的,一个传教士(一般是男的)在里面,男信徒可以去忏悔,女信徒也可以去。男的还好说,女的进去后,小黑屋一关,你想想看,这种事在中国传统社会能激发起人们多么丰富的联想。当时,性意识是被高度压抑的,所以老百姓的想象力进入了另一个极端,在有关性的联想上有很强的跃进能力。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章节:义和团兴起的原因

多信一个神或少信一个神,对他们来说是无所谓的。在中国人眼里,各种神灵或者宗教信仰体系的区别和边界向来是不清楚的,他们也不愿意分清楚,他们所在乎的,只是这些神灵是不是够厉害,是不是有真本事。正因为有着这样一种实用理性的心理,他们对外来宗教的排斥性也是不强的。

章节:义和团的特点

义和拳,或者说后来的义和团之所以能够吸引人去追随,在于他们有一套能够忽悠人的本事。中国人就是这样,无论宗教也罢,气功也罢,必须得有点本事能够马上露两手,这样民众才肯信。以前佛教传入中国时,僧人是露了几手法术把人镇住,然后才开始有人信的。基督教来时,很多传教士都是医生,他能够治病。而义和团就演练刀枪不入,这个也是能够让老百姓看到的、眼见为实的法术。

顽固派尽管落后保守,而且头脑冬烘,但代表了中国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一股势力,他们抗拒西方,不肯进入西方的世界。最初,他们的武器还是仁义忠信,觉得这东西可以作为干戈舟楫。可是,此时他们知道孔夫子的家底已经不行了,只能乞灵于民间的法宝,民间的勇气。

章节:义和团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到民国时期,退还庚款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运动,不仅美国退,其他各国也都在退,那个时候成立了许多诸如中法大学、中英大学之类的高等教育学府,这些都是用退还的庚款办的。但是各国之间,有的退得多,有的退得少,有的退得很实在,有的退得一点也不实在。最不实在的就是日本,日本退还的庚款全都给了那些在华的跟日本有关的团体,而这些团体都是为日本人办事的。所以,其实日本人退来退去,还是退到了自己头上,但从名义上讲,它也退了。庚款退得最彻底的是美国人,它真的就是一分钱没要,据说现在基金会还在运作,只不过退回的钱都是给台湾新竹的那个清华大学,不往我们这里退。当然,这中间也有好多的陈年旧账,因为很多美国人资助的教会大学,比如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后来都被无条件没收了。

章节:新政的成就

此外,朝廷也开始创办许多国有银行,不再依赖过去的旧式钱庄,比如开办了大清银行、交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等等。1905年到1908年间,民营工业出现了发展高峰,各种厂矿增加了两倍有余。所以,在这一时期,朝廷的财政状况也大为好转。

章节:预备立宪

若是放在中国,中国是不可能走军国主义道路的,这种设想基本上没戏,军人在中国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较为长久的统治阶层,因为中国有一个无比强大的文人政治传统,这在其他国家里都是没有的。所以,如果按照清朝新政所设定的道路继续走下去的话,可能中国最终会走到今天英国的这一步。

群众不去想这个代表的真实性问题,因为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已经对士绅表示出了服从——你们有文化,知书达理,我们都不懂,所以我们干脆把判断权交给你好了。现在来看,底层民众可能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即对自身合法权利有清晰认知的现代法律意义之个体。但是,公民的现代概念毕竟也是一个历史形成的过程。对自身利益的认知,个人判断能力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至少需要经过长期的现代化启蒙才能得到。

章节:废除科举

朝廷把科举当成一个教育制度给废掉了,但是科举制度就其本身而言应该是一个选官制度。作为选官制度,科举没什么错,依考试选官是一个非常适当的制度创造。但是,科举错在哪里呢?错在它把教育制度绑架了,绑到最后,朝廷就误认为它是一个教育制度。当然,不仅仅是朝廷这么认为,士大夫也持这种看法,先进的士大夫都这么想。

教育的出口主要是面对社会,主要培养各种社会型人才。

章节:革命的发生

清廷新政的后期,载沣开始搞收权活动,他主要从两个方面收权,一是将汉人权力尽可能多地收回到满人手里,二是将地方的权力尽可能地收归中央,集中资源,把全国的资源也抓到自己手里。这是导致清朝覆灭,导致立宪派倒戈的关键因素。

章节: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当时革命党人很崇拜西方,革命后的时代是中国真正全盘西化的时代,凡是西方的东西都是好的。比如礼帽,从日本传过来了二手货,一种平头帽,就像一个尿罐扣在脑袋上,旁边加一圈檐,其实很难看的,但当时风靡中国,有段时间工农商学各行业的人全戴,还美其名曰“文明帽”。而且都流行用手杖,叫“文明棍”。自行车就唤作“文明车”。不按老式的程序结婚,就是“文明结婚”。京剧也有人看,但西方话剧都成了“文明戏”。也就是说,凡是跟西方有关的,都被冠上“文明”的称号,反过来我们的东西就是不文明的了。

章节:袁世凯这个人

自曾国藩开始,掌握大权的几代汉人官僚逐渐由对道德的尊崇转变为对权术的追逐,因为相比个人通过道德修养来影响他人而言,权术能够立竿见影。

在我们这个伦理型国度,强调的是天地君亲师和忠孝仁义,这些伦理结构其实都是围绕着君主来建构的,孝也是为了忠,一旦君主没了,那么这个重心就会动摇,整个社会的人心就会开始晃。

章节:共和体制的问题

什么是体制问题呢?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

国家一下子改成共和制以后,的确使百姓比较困惑。民众不知道总统是个什么样的职务,也不知道没有皇帝的生活该怎么过,诸如此类的问题,大家都没有底。整个中国的伦理结构也出现了问题:由于缺乏了皇帝这一要素,传统的纲常伦理都乱了,各种纷扰先后出现。

章节:袁世凯的悲剧

而草莽出身的张作霖、陆荣廷等就更不行了,他们的修养和文化水平比段祺瑞、唐继尧等人差得更远,可能他们会一点笼络之术,但除此以外就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本事了。至于说已经没有什么实力的孙中山等人就更不行了。总体上说,当时中国真的没什么人物了,中国当时就处在一个无权威状态。

所以,就国家重建而言,袁世凯的失败意味着中国也输了。

章节:第十四讲 黯然北洋

袁世凯的失败使得中国在经历大变革之后失去了政治重心,唯一一个有希望统一中国,有希望成为政治强人的领导者去世了,他的去世使中国陷入了一种因权威缺失而导致的混乱。

章节:五四运动的吊诡之处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主要是共产国际想在中国找一个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