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吉于

free

【阅读】科技想要什么

 

最近一个月没有什么空余的时间,读书也是忙里偷闲,早晨刚把剩下的几十页读完了,写写感悟。

这本书是从fire博客里看的,书名比较符合口味,但是看了一半之后越来越感觉无味和枯燥,

觉得这老头写的有点重复,这种感觉就像初中和高中写语文作文时憋了半天画了几句话然后不断的循环这个状态。

让我感觉有创意的观点是他把科技比作了生物,作为第七大类生物。

时间到了,该搬砖了,先撤。

2014.1.7 8:53

—————————————————————————

以下是粘贴:

 

从宇宙大爆炸,通过生物学、物理学、宇宙学、科学史、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结果和观点,阐明了他的核心观点:

技术是已知的六种生命形态(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以外的第七种生命形态。

整本书谈论的话题为什么是技术元素,它是如何起源的,现状怎样,未来如何发展,如何应对技术元素产生的种种问题,以及如何揭示技术元素的规律并为我们所用。


生物学家约翰·梅纳德·史密斯和厄尔什·绍特马里曾总结过生物组织重大转变的八个关键节点: 
   
单一可复制分子—>可复制分子互动群落 

可复制分子—>由可复制分子串成染色体 

RNA酶型染色体—>DNA蛋白质 

无核细胞—>有核细胞 

无性繁殖(克隆)—>有性重组 

单细胞有机体—>多细胞有机体 

单一个体—>群落和超个体 

灵长类群体—>以语言为基础的群体


KK将技术元素的重大转变节点整理如下: 
   
灵长类交流—>语言 

口头传说—>文字/数字符号 

手稿—>印刷品 

书本知识—>科学方法 

手工制造—>批量生产 

工业文化—>无所不在的全球通信


摘抄:

————————————————————————

技术,是人的「第二肌肤」,一直是,将来也是。

接下来,大约5万年前,缺的那根弦被安上了。虽然早期非洲人类的躯体没有变化,但是基因和思维发生了巨变。类猿人第一次满脑子主意和创新意识。这些新生的充满活力的现代人,或者说现代智人(我用这个称谓来区分他们和更早的智人),离开祖先在东非的家园,进入新地区。他们在草原上分道扬镳。就在1万年前农耕文明的历史即将拉开帷幕时,他们的人数出现了相对短暂的爆发式增长,从非洲的数万人猛增至全世界的约800万。

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用简练的语言赞美道:「在思维的进化历程中,语言的发明是所有步骤中最令人振奋、最重要的。当智人从这项发明中受益时,人类进入一个跳跃式发展阶段,将地球上的其他物种远远甩在身后。」语言的创造是人类的第一个拐点,改变了一切。有了语言的生活对那些没有语言的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不过,语言的主要优点不在于交流,而在于自动产生。语言是技巧,让思维能够自我质疑;是魔镜,告诉大脑自己在想什么;是控制杆,将思想转化为工具。语言掌握了自我意识和自我对照的捉摸不定的无目标运动,从而能够驾驭思维,使之成为新思想的源泉。没有语言的理性架构,我们无法获知自己的精神活动,自然就不能思考我们的行为方式。

按照生物学家的分类,世界上有六大类生物。前三种是微生物,后三种依次是菌类、植物和动物。

「就科技而言,共同改进是最佳的办法,也是常见的,」经济学家布莱恩·阿瑟在《科技的本性》(The Nature of Technology)一书中写道,「一项技术的许多组成部分被其他技术共享,因此随着这些成分在主技术『之外』的其他应用上有所改进,大量进步就这样自动产生了。」

不过,科技和生命在进化问题上最大的差别──比其他差别大很多──是:与生物物种不同,科技物种几乎从不会灭绝。

 更多的人类思想等于更多的进步。经济学家朱利安·西蒙(Julian Simon)把人类意识称为「最大的资源」。按照他的统计,更多的思想是深层次进步的主要源泉。

问题是,如果财富增长取决于人口增加,那么连续几个世纪人口缓慢减少时,深层次的科技进步将如何实现?

我们对人性的驯服一点也不亚于对马的驯化。我们的本性是我们5万年前种下的有韧性的庄稼,今天仍在对它精心培育。人性的领域从来不是静止的。我们知道,基因决定了我们的身体正在迅速变化,比过去100万年的任何时期都要快。我们的大脑与文化正在对接。

1950年社会学家戴维·李思曼评论道:「整体而言,科技越发达,相当多的人越有可能想象自己具有他人的人格。」通过发展科技,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本来人格和衍生人格。

阿米什改造者给了我很大帮助,因为通过接触他们的生活,现在我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技术元素的困境:为了使满足感最大化,在生活中我们力求技术最少化。可是为了使他人的满足感最大化,我们必须使世界上的技术最多样化。事实上,只有当其他人创造了足够多的机会可供选择时,我们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最少工具。科技的困境在于个人如何做到一方面使身边的物品最少,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努力增加物品的种类和数量。

科技的轨迹:

多样性。多样性为世界的发展提供动力。在生态系统中,多样性提高是健康的征兆。技术元素也要借助多样性的力量。从生命的黎明开始,多样性的大潮越来越磅礴;在可预见的未来,它将继续向四面八法奔腾,永不停息。

专门化。高度用户化的功能可能会产生只为某个特定任务而组合、任务完成后即分解的装备。过于专门化的人造制品也许只存在一天,就像蜉蝣。市场商机和个人定制的长尾不仅是信息传播媒介的特征,而且也是科技进化过程自身的特征。……科技带着通用性出生,成年后就具有了专用性。

普遍性。

科学的建立既不是为了提高「真实性」,也不是为了增加信息总量,尽管其本身的修辞中包含了这样的含义。人们创建科学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认知世界的条理性和系统性。科学创造「工具」──技术和方法,这些工具对信息加以处理,使之能够以有序的方式被人们检验、比较、记录、调用,以及与其他知识相联系。「真理」实际上是一种标准,用以评估特定事实在多大程度上被作为基础使用,并实现扩展和相互关联。

科技如何提升个人?只有通过为所有人提供机会,使他或她得以充分施展其与生俱来的独特天赋的机会,接触新理念和新思维的机会,选择父母不曾选择的道路的机会,自己创造新事物的机会。

科技为我们个人提供机会去发现自己,更重要的是,预测未来的自己。每个人一生中会拥有独一无二的特性组合,包括待开发能力、手工技能、逐渐成熟的洞察力和潜在经验,这些是其他人不具备的。即使是双胞胎──DNA相同,生活经历也不会相同。当人们将自己的各种天赋发挥出最大效力时,就会获得成功,因为没有人可以做他们能做的。完全依靠自己特有的技能生活的人是无法仿效的,所以我们珍视他们。所谓施展才华,不是指每个人都去百老汇唱歌,或者在奥运会上拼搏,或者夺得诺贝尔奖。这些引人注目的角色只是三种成为明星的传统方式,并且这些特定机会是有限的。大众文化错误地聚焦于那些能够证明自己的明星角色,认为他们就是成功的标杆。事实上,这种上等地位和明星身份可能是我们的囚牢,是他人的成功之路给我们套上的紧箍咒。

约2500年前,大多数主要宗教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相继创建。孔子、老子、佛陀、琐罗亚斯德、《奥义书》的作者们和犹太教创始人生活的年代相距不超过20代人。只有几种主要宗教在那以后诞生。历史学家将这个时期世界的激荡称为轴心时代。似乎所有活着的人同时醒来,同时开始寻找他们神秘的起源。一些人类学家相信,轴心时代的觉醒是由农业创造的大量富余供给引发的,全世界大规模灌溉系统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条件。

价值的分离(更多价值,更少物质)是技术元素发展历程中的稳定趋势。6年间美国出口(美国制造的最有价值的物品)1美元货物的平均重量下降了50%。今天,美国出口有40%是服务(无形的),而不是制造品(原子)。我们正逐渐用无形的设计、灵活性、创新和智能化取代刚性的沉重的原子。

新技术不断降低发明新技术的难度,而人脑则没有这种功能。借助无止境的科技膨胀过程,技术元素的非物质组织现在成为我们所处的宇宙区域中最具优势的力量。

从根本上说,科技的主导地位并非因为它诞生于人类意识,给予它这种地位的是一个同样可作为其本源的自组织,并且这个自组织还孕育出星系、行星、生命和思维。它是始于大爆炸的巨大非对称轨迹的一部分,随时间的推移而扩展为最抽象的非物质形态。

进化的创新发动机由3条腿支撑:适应性(传统动力)、偶然性和必然性。(这3种力量也在技术元素领域重新出现。)我们可以将其描述为进化的3种动力。

「天才不是真知灼见的唯一来源,他只是一个高效率的来源。」

一般概念在渐渐具体化的同时,必然性在降低,越来越受到制约,也越来越符合人类意愿。

《经济学人》一篇关于技术跨越的报道这样总结:「未能利用旧技术的国家在吸收新技术时处于不利地位。」

不论摩尔定律──就晶体管密度而言──是否还能经历10年、20年或30年的发展并推动经济增长,我们可以肯定,它会像过去的其他趋势一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升华为新的增长趋势。

科技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有自我。技术元素并不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系列用于出售的无关联人工制品和发明。以邮包炸弹客身份发表言论的卡钦斯基提出不同见解,他重复温纳的论点和我在本书中谈论的诸多观点,宣称科技是动态的整体系统。它不只是硬件设备,确切地说,它类似于有机组织。技术元素并非缺乏活力,不是被动的,而是寻找并获取资源扩展自身。它不只是人类行为的集合,事实上它高于人类行为和欲望。

更常见的是,发明家宣称他的新发明具有某种预期(并且有利可图)的效用,但这很快被证明不符合事实,于是又宣传这项发明具有其他一系列效用(收益要差一点),可是这些效用中真正实现的很少,如此循环,直到现实引导该技术开始产生边缘的未曾预料的效用。有时边缘效用发展到极具颠覆性的情形,最终成为标准效用。当技术获得这样的成功时,早期的失败就被掩盖了。

技术系统「需要持续的注意力、重构和修复,始终保持警惕是人类创造复杂事物的代价」。

新技术的首版几乎总是仅仅略微强于它想要取代的旧技术。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只有少数热情的先驱倾向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新技术将带给使用者的主要是麻烦和未知后果。随着创新技术的改进,它的益处和先进程度将被前期用户挑选出来展示给大家,同时不确定性减小,于是这项技术得以传播。这样的推广既不是立刻发生的,也不稳定。

长期以来,可以用于为知识排序的新方法数量在增加。将新信息和旧知识联系起来的复杂工具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

科学方法不是一个统一的「方法」。它是很多经过几个世纪进化(并且继续进化)的技巧和过程的集合。每种方法是一小步,联合起来逐渐提高人类社会知识的统一性。

————————————————————————–


科技想要什么?

生命想要什么,技术就想要什么。

转载请注明:于哲的博客 » 【阅读】科技想要什么